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关于字词使用而产生的分歧和辩论

在基督徒中间,许久以来产生一种分歧,就是因着某些字词的使用,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信徒对此十分较真,仿佛要成为两派,这就是圣经中所说的“无益的辩论”,并不发明属灵的益处。关于这些字词的使用,如“上帝”或“神”,“祢”或“你”,“阿门”或“阿们”,“哈利路亚”或“阿里路亚”,在两年前我也分别写文章交通过,今天再把这方面的内容总结一下。


“上帝”或“神”

有人说:基督徒必须用“神”这个字,因为是“示卜旁”,表示神祉,是古人敬拜的对象,而我们所敬拜的,就是宇宙中惟一的真神。但“上帝”一词,《新华字典》首要的解释,就是“古代指主宰万物的天神,或古代的帝王”。一个指神,一个或可指人,所以“上帝”不妥,用“神”才对。

【我的看法是】:

从汉字的词源谈到“神”这个字,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但只限于文化。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所信所说的神,就是宇宙中那惟一的真神,其它所谓的“神”,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没错的。但是,搬出《新华字典》就没有说服力了,因为对于“神”这个字,《新华字典》也有首要的解释,就是“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神”,会意字。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可见,这与我们所称的“神”,完全是两码事。

“上帝”一词为教会普遍使用,也为世人熟知。只要提到“上帝”,人们自然想到基督教,但你若说信神,或许听的人还在疑惑:“信的是哪个神,中国的神,还是外国的神?”既然,“上帝”这个词被广泛接受,为何就不能用,反倒比“神”更能准确地指出信仰的对象。然而,在我个人的写作使用中,大多数时候还是用“神”,但这只是一种习惯,因为读的圣经是神版,一直以来也用得习惯了,而我并不排斥“上帝”这词。有时候,与基督教里的弟兄姊妹交通时,他们说上帝,我就不能强逼别人改口,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再则,也没必要叫人去改口,没有理由的。正如别人不强逼我把“召会”改作“教会”,我又何必去逼迫人?虽如此,但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群体的信徒,“召会”或“教会”,我都是灵活运用的,“上帝”或“神”,也是同理。当我们与人去交通时,总要谦让宜人,若还没有进入真实交通,就因这类词汇的使用而打起架来,那实在是一种亏损和短浅,没有任何益处。

严格说来,“召会”或“教会”,不仅是翻译上的问题,还有历史和真理上的讲究。但我们要清楚一点,“上帝”或“神”,完全是文化和中文翻译表述上的死磕。一个是在真理上较真,一个是文化上的钻牛角,这两者性质上是不同的。甚至连“召会”或“教会”,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许多弟兄都不拘泥,往往通用领会或灵活运用,我们又何必一味地抱着《新华字典》或《汉语词典》来扳手腕,那就没太大意义了。再则,要知道在一百年前,前辈们就为圣经“神版”和“上帝版”争论不休,最终也没争个高低,最后两个版本都采用,同是香港圣经公会印的。只是神版的“神”字前面空一格,目的是以方便与上帝版相同页数,排版需要,相互套版而已,也不是用以表示尊敬。那么今天,你我有什么好争的?


 “祢”或“你”

有人说:“祢”这个字不能用,意即与祖宗牌位有关。此根据为《新华字典》,读音mí(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所以,基督徒当用“你”来称呼主耶稣。

【我的看法是】:

又不知是谁,天天抱着《新华字典》在咬文爵字。“祢”这个字算是多音字(中日韩CJK编码7962:mí、 nǐ ),但我们主内使用是读着nǐ,又是主耶稣的代词;没有哪位圣徒看到这个字,是当作mí来领会的。我认识并使用“祢”,也是在信主后,从属灵书籍而来。为此,我还特特询问台湾的圣徒,他们中有的答复我:“为什么主不能用‘祢’?祢,表示神的祢;你,表示人的你;你,通用,也特分男的你,女的妳。他,就有神的‘祂’;牲畜(撒但)的‘牠’;人的他(泛指男女,细分男的他,女的她)。”

你生长在中国大陆,这么爱较劲,看看台湾人比你还较劲,连人的性别都分不同字的“你和妳”,他也有不同字的“祂牠他”。若照着这样细分,你能赢么?其实,“祢”,这个字在词义解释上,另有一种含义,就是“用于对神的称呼”,“示卜旁”,是流行在香港、台湾一带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你”的另一种写法。若不能用,岂不要强逼海外华人都要把“祢”改作“你”?另则,“祢”这个字,现已在海内外成为通用(包括教会),并成为使用习惯,正如“祂”字一样。

我们必须看到《新华字典》的局限性,现今许多教会里的属灵用词,都是中国词典里没有收录的,并且即便有那个字或词,词义也未必完全表达出来。起码极少涉及属灵含义,如“交通”这个词,敢情我们一说到“交通”,就要跑到马路上去?所以,在教会中的某些用词,不能去照搬词典来理解,或带着词典来咬字眼。

对于出版物上“祢”字的使用,也有与“祂”字对称的用法。如果我们仅是死咬字眼,那么“祂”这个字也不适宜用,因为在台湾《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里,对于“祂”的释义,还有“泛指一般神明的第三人称代词”的说法,敢情我们要因噎废食?!并且,用“祂”还会造成神学上的困扰,如“耶和华”、“耶稣”的身位问题(用“祂”?用“他”?还是分别用?或英文版,凡是称呼“上帝”或“神”或“耶稣”的地方,哪处首字母要大写?——这些都是咬字眼的人死磕出来的困扰)。

这正如台湾圣经公会董事周联华牧师所言:“有人建议正在进行中的《和合本修订版》应该慎重考虑使用‘祂’来指称上帝或耶稣。对这个问题,和合本修订委员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使用‘祂’是为了尊称。现在的人提到上帝或耶稣使用‘祂’或许还可以,但放在历史的脉络中,特别是在圣经里,则会造成一些困扰,如会产生一些神学上的争辩。...‘祂’字在香港和台湾,特别是教会人士和基督教机构,用得普遍,但在大陆并非如此,...假如用‘祂’,那么在第二人称的时候,就该用‘祢’。...一律用‘祂’或‘祢’方为统一。...在圣经里,由于牵涉到神学的解释和引用,谨慎一点,还是用‘他’比较妥当。”

照此说法,用“祂”谨慎点才对,但是否就不该用呢?然而,“祂”字现今确实已逐渐被普遍使用,“祢”字亦如此。谁敢保证将来《再编新华字典》里,就不会对“祢”字重新诠释?!再则,我们都知道“圣经”,看到这词自然领会这“圣经”就是我们手头的这本圣经。但是,我们若咬字眼并查究起来,连“圣经”这个中文翻译,都是存在歧义的,因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指的“圣经”相冲突。譬如,《论语》和《道德经》都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并且,教会中惯常所说的“传道”的“道”,更不能使用,因为“道”作为一个哲学的词语,在中国始于老子的《道德经》,敢情是在传扬“道家思想”吗?(注:对照原文,约翰福音开头“道成肉身”译成“话成肉身”更达意。)

此外,我们要知道中国许多汉字都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并与图腾崇拜有关,若是追溯字形根源,会发现许多汉字都是图腾的产物。难道我们都要弃绝之?那么圣经可能就不存在纯中文版本了。抑或像世上有些流行歌曲,中文歌词里掺杂英文?因而,基督徒照着使用习惯,没有必要太过较真。喜欢并习惯用“祢”就用,喜欢并习惯用“你”也行,无需“两小儿辩日”,限于地区文化上的死磕。若真有闲心有闲暇,不妨多多研究圣经原文字根字义,看看怎样翻译成中文,更准确更达意,这倒是可行,也对他人颇有帮助。

另有人说,“祢”字只在基督教里使用,仅是最近两三年才在主恢复里出现,并且倪柝声和李常受都没有使用(他们岂不比你我更有研究),所以就不能用。按照这种后人推测的逻辑,以及毫无圣经依据的“拒绝”,只能说是国内信徒中间发明的怪论之一。倪柝声还沿用“天堂”“地狱”呢,他也没用过“召会”,这该怎么说?福音书房出版的书籍(含恢复本注解),以及许多老辈同工,对“甚么”(什么)、“那里”(哪里)、“豫表”(预表)、“豫备”(预备)等词汇,时常混用不分。难道你也要沿袭“错别字”使用,才是传扬主恢复的真理么?倘若倪、李仍然在世,听闻信徒们为这样的问题狭隘地较真,恐会灵里忧伤!


 “阿门”或“阿们”,“哈利路亚”或“阿利路亚”

有人说:阿们就是是的,是对神的回应。在圣经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众人一齐喊阿们,若去掉“亻”,那这个“阿门”怎能表达众人(团体)的意思呢?再则,连‘亻’(人)都没有了,还怎么回应,动物会说话吗?

【我的看法是】:

这种说法出于某些同工,说得似乎有点道理,但缺乏圣经依据,甚至与原文字义所表达的意思,谬以千里;这不过是人从头脑里想象引申出来的解释。倘若如此,外国语言里都没有‘亻’(人),对这种解释岂不要笑掉大牙?另则,“阿利路亚”也是不能用的。因为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赞美主,但是没有口,怎么赞美呢?照此逻辑,还是用“哈利路亚”最贴切。

其实,这都是皮毛的小问题,甚至根本不算个问题。因为这无关乎原文字义的解释,也不同于“召会”与“教会”,在真理和历史方面的讲究,只是因着音译时中文翻译的写法不同。在基督教里,圣经版本、经文和礼节虽有差异,但有两句词语发音是相同的:阿们、哈利路亚。阿们来自于希伯来语(āmēn)的译音,因为全世界任何语种的圣经中,都把这阿们和哈利路亚这两个语词的译音保留下来,比如天主教的阿们,昔译是“亚孟”,今译是“阿门”,东正教却译为“阿民”,音译还是和阿们一样的。再比如英文、德文的阿们就是amen或AMon,全世界所有教会和基督徒都要说阿们。所以无论说什么语言、方言的基督徒,在任何地方,只要开口呼出阿门(或哈利路亚),人们就知道你是一个基督徒了。

然而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用“阿门”还是“阿们”,“哈利路亚”还是“阿利路亚”,都一样。只是各人按着使用习惯,爱用哪个就用哪个是了,没有可异议或指责的。现今有些弟兄确实喜欢在这类中文翻译的字词上钻牛角,但只是发明一种无益的辩论。我们不去争为好,因为争来争去,或许就是在闹笑话。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有些词音译成中文,可以允许用不同的词代替;如保罗或保禄,反正都是指同一个人;另一方面,教会的使用词汇,不可照搬《新华字典》的解释,如“经纶”、“交通”等。再则,对于音译的词,只要不扭曲原文字义,我们要学会尊重各人的使用习惯。我们可以把各种翻译和解释摆出来,供人选择,但不要偏执,不要固守己见。这样就少了争吵,多一份建造。

(埃辰,2018年6月24日)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119.html
「凡署名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锡安文学 • 沿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