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址:www.xawxcz.net 简体繁体

写作课(第14章):报告文学与纪实性写作

第一节:从报告文学到纪实文学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纪实性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如夏衍《包身工》、萧乾《流民图》、宋之的《1936 年在太原》等。随着传统报告文学的新闻功能被替代,今天的报告文学更体现出文体交叉的优势。)

2.报告文学的分类【记忆】

⑴按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微型报告文学等。

⑵按性质:歌颂性、揭露性、问题型报告文学等。

⑶按题材:农业报告文学、军事报告文学、生态报告文学、历史题材报告文学等。

按内容:人物性报告文学、事件性报告文学。

人物性报告文学:完整地塑造一个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或群体的报告文学。(焦裕禄、孔繁森都有人物性的报告文学)

事件性报告文学:叙述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的经过、原因和社会意义。(2008年奥运会)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纪实文学又称纪实小说、报告小说、口述实录文学,还有以新闻体小说、非虚构小说来命名。(如杨绛《我们仨》、老鬼《母亲杨沫》等)

纪实文学分类:

1) 纪实性较强的文体:纪实散文、回忆录、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文学性强的通讯与调查报告;(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三门李轶闻》)

2) 有点虚构倾向和情感色彩的纪实类创作:纪实小说、新闻体小说、口述实录小说等;(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3) 一切非虚构类的作品:略有文学色彩的新闻通讯和调查报告、有更多虚构成分但又有历史事实依据的文学创作。

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的关系背诵

⑴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效,且有严格的真实性要求

⑵纪实文学更趋向于文学性创作,主要人物和主干情节是纪实的细枝末节存在虚构的成分。(人物姓名,家乡等有所掩盖不予曝光)(偏向小说)

⑶但从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特征看,二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与兼容性,没有明显的界限,体现出两种文体之间的同中有异

第二节: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特征

报告文学的特征:背诵

新闻的功效——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不仅要及时地反映社会问题,报道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真人真事,而

且要敢于触及社会上的敏感地带,在社会文化传播中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文学的风格——从文学文体的角度上看,报告文学最早萌芽于新闻性的游记,最终脱胎于散文门类,成为独立的文学文体。

政论的色彩——报告文学的作者去触及和探讨社会上受关注的真人真事,有一定的思想评判标准,政论性的语言特色。《包身工》

纪实文学的美学特征【记忆】

纪实性——忠实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是纪实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文学性——纪实文学的文学色彩比报告文学更浓厚。

论说性——纪实文学在对生活内容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的作家主体意识的渗透。

第三节: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写作者的素质要求:

⑴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敢于面对现实中的人和事进行客观的报道。

⑵要有高度的政论水平和对问题的真知灼见

⑶要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艺术处理能力

报告文学写作的步骤与过程:

要深入体验生活,收集写作材料。(①观察、调查;②查阅)

要对材料进行筛选、甄别和加工。【实用文体的写作一般坚持两条原则】:①尽量采用第一手材料,准确核实间接材料;②纵横兼顾,正反对比,点面结合。

具体行文——开头的方式【了解即可】

说明式:交代报道对象清楚,或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最常见开头方式。

叙述式:将事件的高潮或结局事先讲述出来,增加阅读的效果。

描写式:描绘一个真实生动的场面,带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实感。

议论式:通过对事件或人物的评论,首先揭示出报道对象的重大意义。

提问式:把报道中所要反映的问题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数据摘要式:将最重要的数字摘录下来,突出事件的结果或意义。

报告文学的结构方式:

历时性结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展开。《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共时性结构:指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报道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根据人物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行文的结构方式。《唐山大地震》

时空交错式结构:在报道复杂的事件状况或丰富的人物阅历时,在历时性的线索中时常穿插共时性的事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报告的主题。《生命第一——5.12 大地震现场纪实》

多重文学手法的运用:【了解即可】

⑴除了不能过于虚构,报告文学的写法非常自由。

⑵可以将叙事、写人、状物、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如《血肉诸成的滇缅路》萧乾)

⑶可以充分借鉴小说的叙述技巧、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王石、房树民)

⑷可以运用诗歌的表现方式,增加文章的阅读性和感染力。(如《哥德巴赫猜想》徐迟)

本文链接:http://xawxcz.net/post/401.html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学习 • 写作